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8:48:12  浏览:862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电力部


关于印发《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等三个文件的通知
1996年9月5日,电力部

各电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南方电联,电科院、武高所:
为了加强电力系统变压器类设备的管理,解决好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等重要变电设备在选型、安装、运行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变电设备的健康水平,保证其安全经济运行,现将经修订的《电力工业部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预防110--500千伏变压器事故措施》、《预防110--500千伏互感器事故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具体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原能源电〔1990〕1083号文印发的上述《规定》同时废止。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部安生司、国调中心。

附件一:电力工业部变压器类设备管理规定
一、总则
1.1变压器类设备(包括电力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消弧线圈及阻波器等)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为了切实加强电力系统中的变压器类设备的管理,不断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特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电力系统内变压器类设备的管理。
1.3各网、省级电网经营公司(简称网公司、省公司,下同)及其电力生产企业(包括国家建设和多渠道集资建设的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企业以及科研、设计、物资等单位都应遵守本规定。接入电网的地方电力生产企业、自备电厂的变压器类设备的管理也应参照执行。
1.4电力系统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推行变压器类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做好招标、选型、监造、安装、运行、管理等主要环节的工作。
1.5各单位在执行本规定时,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管理职责
2.1各网、省公司应在生产部或生技(供电)处设立变压器类设备专责人,归口管理发、供电的变压器类设备;并在电力试研院(所)设立变压器类专职人员,各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在生技处(科)设变压器类设备专责人。
2.2各级专责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业务能力和工作经验,并应保持相对稳定。
2.3网、省公司专责人职责
2.3.1具体负责本电网变压器类设备的管理工作;
2.3.2组织安排变压器类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掌握220KV及以上设备的大修内容及计划;
2.3.3参加110KV及以上大型变压器的事故调查分析,了解和掌握11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的重大缺陷和处理情况,督促及时消除重大缺陷,防止频发事故的发生;
2.3.4参加22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的设计审查、设备选型和安装验收等工作。
2.4网、省公司电力试验研究院(所)(简称电研院,下同)变压器类设备专职人员的职责
2.4.1协助网、省公司专责人做好变压器类设备专业技术工作;
2.4.2进行变压器类设备的技术监督,参加设备重大事故和缺陷分析,提出年度和专题技术分析报告;
2.4.3负责安排变压器类设备的重大特殊试验和解决技术关键问题;
2.4.4负责网、省公司变压器类设备技术情报的收集、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2.4.5建立220KV及以上设备的运行及事故(含故障)统计分析用的微机管理数据库。建立必要的台帐、图表、资料。
2.5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变压器类设备专责人的职责

2.5.1负责本单位的变压器类设备的运行检修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贯彻有关规程、规定及反事故技术措施等要求;
2.5.2参与变压器类设备选型、监造、验收等工作。负责所属变压器类设备的大修、技术改进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及重大缺陷的消除;
2.5.3负责变压器类设备的运行分析、重大缺陷处理、事故、异常统计分析和年度技术总结;
2.5.4协调和绝缘监督、油务监督等有关专业之间的关系,以加强对变压器类设备的运行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三、前期管理
3.1设备选用及监造
3.1.1专责人应参与新建、扩建及技改工程中变压器类设备的选型及招标审查工作。变压器类设备(包括重要的附件)按规定鉴定合格并取得运行经验方能正式选用,11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含大机组配用的高厂变及启动变)应通过电力部、机械部两部组织鉴定才能选用;
3.1.2对500KV(330KV)变压器及首次采用的新形式的高压大型变压器类设备,设备专责人应参与有关制造、试验等关键工序中问题的研究。重大设备应根据合同和监造大纲派员进厂监制。
3.2竣工投产的交接验收
3.2.1基建或技改工程安装的变压器类设备,在竣工投产前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的变压器类专责人应参加验收;
3.2.2网、省公司变压器类设备专责人和电力研究院(所)的专职人员,应参加22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的验收工作;
3.2.3电力建设企业应按有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向电力生产经营企业移交有关技术资料、专用工具、备品备件;电力生产、经营企业应将出厂及安装资料及时归档。
四、运行管理
4.1认真贯彻执行变压器类各种设备的运行规程及有关规程、反事故措施,做好设备缺陷记录,重要问题及时逐级汇报。
4.2结合季节性检修及设备的大、小修认真安排清扫及绝缘预防性试验(有条件者,可结合在线监测或带电试验进行)对设备运行工况、存在问题能做到有数据、有分析。
4.3对引进设备要按厂家使用要求或技术合同进行运行、维护、试验等。
4.4专业检查
4.4.1各网、省公司、试研院(所)的专责(职)人员可对所管辖范围内变压器类设备的专业管理、设备状况等进行检查;
4.4.2通过检查,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作法,对发现的问题应提出指导性意见,由有关单位拟定整改计划;对普遍存在或突出的问题可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4.5设备评级和缺陷管理
4.5.1各网、省公司应根据本地区设备特点,制定评级标准和定级的具体办法。并通过互查、竞赛、评比、奖优罚劣等办法,促进评级工作的开展;
4.5.2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的变压器类设备评级工作应根据评级标准进行,每年不少于一次。评级结果,随年度总结报主管公司;
4.5.3对于变压器类设备中存在的一般缺陷,各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要纳入检修计划,通过检修予以消除。对带病运行的设备要列入重点监视对象,制定监视措施,加强监视;
4.5.4严重威胁安全运行的设备缺陷,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并将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案报主管公司并通报试研院(所),500KV(330KV)设备如有重大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五、检修管理
5.1认真执行检修导则、规程,网、省公司要结合本地情况组织编制包括有检修项目、检修工期、工时和材料消耗等内容的变压器类设备的检修定额,并认真实施、考核。
5.2变压器类设备需贯彻以预防为主、计划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针,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讲究经济效益。
5.2.1抓好计划、准备、现场施工、交接验收、总结评价五个环节;
5.2.2大力推广经有关部门鉴定认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5.2.3合理组织检修力量、提高检修效率,在确保检修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检修工期;
5.2.4应做到经大修设备一次投运成功,达到一类设备标准,在检修周期内不发生因检修质量不良而引起的临时性检修,提高变压器类设备的可靠性。
5.3引进设备的检修按厂家要求或技术合同进行。
六、运行及事故统计分析
6.1变压器类设备在安装、运行或检修中发生事故或一类障碍后,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变压器类设备专责人要及时了解和记录,并向网、省公司专责人汇报。同时通知电研院(所)。对重大事故网、省公司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有关规定处理。
6.2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每年应对本单位变压器类设备运行及检修情况、事故率、设备完好率及可靠性指标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总结,于次年一月十五日报主管公司并抄送电研院(所)。网、省公司于三月底写出汇总报告报上级主管部门,抄送部电科院(省公司抄送网公司)。电科院汇总全国情况,提出年度变压器类设备运行和事故统计技术分析报告,于五月底上报并转发网、省公司(总结的主要内容和报表格式见附件)。
七、技术档案管理
7.1网、省公司和电研院(所)应建立以下资料:
7.1.1.11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及1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配用的高压厂变和启动变的种类、型号、台数的汇总表和明细表;
7.1.2220KV及以上设备评级情况和重大事故及严重缺陷、异常情况记录、缺陷设备的油色谱记录。
7.2供电企业、电力生产企业应建立以下资料;
7.2.1本单位变压器类设备的种类、型号、制造厂、制造日期、投运日期、台数的汇总表和明细表;
7.2.2每台变压器类设备的安装地点、评级情况及重大设备缺陷记录和异常情况记录,如:变压器受短路冲击时间及倍数、变压器过负荷情况等;
7.2.3事故、障碍及处理情况记录;
7.2.4历年大修简要总结;
7.2.5变压器类设备原始技术资料及产品使用说明书。
7.3设备调用或移装时技术档案应随之移交。
八、备品备件管理
8.1变压器类设备备品备件管理参照《电力工业生产设备事故备品管理办法》执行。
8.2变压器类专责人协同备品管理人员制定《事故储备定额》,并组织实施。
8.3根据生产需要,在进口变压器类设备的同时,进口必要的备件,并加强备件管理,以备急用。

附件:年度变压器类设备专业技术总结的主要内容和报表
一、主要工作简况:
一年来检修、技术改造、反事故措施完成情况;技术管理工作简况、设备增装、变化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二、运行情况分析:
一年来发生的变压器类事故,一类障碍和运行、检修中的重大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和责任分析;考核事故率、可靠性指标等。
三、220KV及以上设备大修及小修计划完成情况;大小修中处理的重大问题;消除的主要缺陷,设备改进情况等。
四、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反措、技术改造项目、技术管理安排;22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大修计划,需上级解决的问题等。
五、220KV及以上变压器类设备的评级情况。
六、计算方法:
1、年事故率=一年内事故台次/年末设备运行总台数×100%
2、年事故容量率=一年内事故容量/年底运行设备总容量×100%
3、完好率=一、二类设备总台数/年底运行设备总台数×100%
4、可用率=运行小时+备用小时/8760×100%
(注:500KV、220KV分别统计)
七、报表
附表1:220KV、330KV、500KV变压器及并联电抗器年运行台数统计表。
附表2:110KV变压器、220KV、330KV、500KV互感器年运行台数统计表。
附表3:110KV--500KV变压器、电抗器(设备)事故情况统计表。
附表4:110KV--500KV互感器(设备)事故情况统计表。
附表5:110KV--500KV变压器、330KV--500KV电抗器(设备)障碍情况统计表。
*110KV互感器仅上报运行台数。

附表一:200KV、330KV、500KV变压器并联电抗器及380KV、500KV互感器年运行台数统计表
局(厂):
------------------------------------------------------------------------------------
| 设 备 名 称 | 安 装 地 点 | 电压等级 | 型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造厂 | 投运年月 | 备 注 |
| 出厂年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此表每年填写一次,第一年填写所有的设备,以后每年仅填写设备变动情况,在备注栏写明新装或退运。 填表人:

附表二:110KV变压器及220KV互感器年运行台数统计表
局(厂): 年度:
--------------------------------------------------------------------------------------------------------
| 制 造 厂 | 型 号 | 台数 | 合计台数 | 总计台数 |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此表每年填写一次,新投运或退运的都应在统计数内,可不单独列出,在备注栏写明。
(2)110KV互感器不填写报表,在年度总结中写明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分别写明总台数。

附表三:110KV--500KV变压器、电抗器(设备)事故情况统计表
局(厂): 年度:
----------------------------------------------------------------------------------------------------------
| 序 | | | 出厂 |制造厂 | 投运 | 事故 | |
| | 安装地点 | 规范及型号 | | | | | 事故简况 |
| 号 | | | 序号 | 出厂年月| 日期 | 日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运行简况及 |修复、改进| |
| 损坏部位 | 原因分析 | | | 备 注 |
| | | 结构特点 | 情 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四:110KV--500KV互感器(设备)事故情况统计表
局(厂): 年度:
------------------------------------------------------------------------------------------------
| 序 | | | |制造厂 | |
| | 安装地点 | 规范及型号 | 出厂序号 | | 投运日期 |
| 号 | | | | 出厂年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事故日期 | 事故简况 | 原因分析 |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表五:110KV--500KV变压器、330--500KV电抗器(设备)障碍情况统计表
网省局: 年度:
--------------------------------------------------------------------------------------------------------
| 障碍分类 | 试 验 超 标 | 线 圈 障 碍 | 主绝缘及引线障碍 |
| |------------------|----------------------------------|----------------------|
| |色|局|直|介|其|外|焊|绝|导|绝|绝|位|异|其|绝|围|异|引|引|其|
| |谱|部|流| | |部|接|缘|线|缘|缘|移|物| |缘|屏|物|线|线| |
| |分|放|电| | |短|不|处|毛|老|受|变|进| |距|放|进|过|放| |
| 型 |析|电|阻|损|他|路|良|理|刺|化|潮|形|入|他|离|电|入|热|电|他|
| | | | | | | | | |不| | | | | |不| | | | | |
| 号 | | | | | | | | |良| | | | | |够| | | | | |
| 制 造 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缘油障碍 | 渗 漏 油 障 碍 |
|------------------|----------------------|
|油|油|受|油|其|运|安|焊|密|材|其|
|含|老| |温| |输|装|接|封|质| |
|水|化| |过| |不|不|不|垫|不| |
|量| |潮|高|他|当|当|良|不|良|他|
|大| | | | | | | |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续附表五:110KV--500KV变压器、330--500KV电抗器(设备)障碍情况统计表
网省局: 年度:
------------------------------------------------------------------------------------------
| 分 接 开 关 障 碍 | 铁 心 障 碍 |
|--------------------------------------------------|----------------------------------|
|切|选|过|快|连|拒|绝|分|轴|急|控|轴|其|接|多|结|穿|绝|异|局|夹|其|
|换|择|渡|速| | |缘|接|承|换|制|螺| |地|点|构|钉|缘|物|部|件| |
|开|开|电|机| | |受|头|密|箱|箱|栓| |不|接|不|绝|老|进|短|放| |
|关|关|阻|构|调|动|潮|断|封|渗|故|等|他|良|地|良|缘|化|入|路|电|他|
| | | | | | | |线|不|漏|障|故| | | | |损| | | | | |
| | | | | | | | |良| | |障| | | | |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套 管 障 碍 | 其 他 |
|--------------------------|----------------------------------|
|受|制|结|绝|过|表|其|套|套|保|夹|漏|潜|冷|油|其|
| |造|构|缘|电|面| |管|管|护|件|磁|油|却|保| |
| |工|缺|老|压|污| |端|端|误|放|发|泵|系|护| |
|潮|艺|陷|化| |染|他|接|接|动|电|热|障|统|系|他|
| |不| | | | | |头|头| | | |碍|障|统| |
| |良| | | | | |发|进| | | | |碍|障| |
| | | | | | | |热|水| | | | | |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08〕46号


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材料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商 务 部办公厅
文件

科 技 部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厅)、商务主管部门和科技厅(科委、科技局),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单位: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5月20~21日,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在天津市召开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
  
  现将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报告和会议总结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学习贯彻。
  
  附件:1.环境保护部傅雯娟组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商务部马秀红副部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报告
  
   5.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讲话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 科技部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七日



附件一:

环境保护部傅雯娟组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马秀红副部长、曹健林副部长、王治平副市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首先让我们对遇难者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对来自灾区重庆、甘肃等地的代表,以及家处灾区或有亲朋在灾区的代表,表示诚挚的慰问及深切的祝愿。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
  
  早在2007年底,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就计划联合主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部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关工作。今天,会议如期召开。本次会议是三部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我谨代表环境保护部对参加会议的领导、代表,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对为会议举办做了大量筹备工作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天津市环保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加上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近1/3的国土面临水土流失,受到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亿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
  
  我国政府直面环境保护严峻形势,2006年以来,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党的十七大更是把环境保护摆上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明确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新的重要进展。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3.14%和4.66%,第一次出现了“拐点”,实现双下降。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成效开始显现,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有了可喜变化,环保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面对成绩,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当前的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离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还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以解决资源和环境瓶颈问题为突破口,不断调整发展模式、消费方式和创新环保思路,努力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寻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通过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污染控制,基础设施共享等手段,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共生体系和高效、清洁、安全的资源利用体系,是实现开发区节能、降耗、减排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和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已难以支撑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文明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得到迅速发展。
  
  作为循环经济引入及推动者,原国家环保总局从2000年开始,已经先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截至2006年底,已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26个。2007年4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共同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有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率先完成了规划预期的阶段目标。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了三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正式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各生态园区建设单位紧密结合园区特点,已经探索、总结出许多成功的做法:一是领导重视,规划先行。这也是我们总结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各单位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都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此同时,编制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用于指导园区建设工作。二是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各单位通过制定政策和保障制度等措施鼓励、引导园区生态工业建设工作。三是多措并举,狠抓落实。通过实施补链项目、发展静脉产业、加强基础和集中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企业清洁生产,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推动废物减量化和源头控制、推进废物循环代谢链形成、实现资源化利用。四是强化监管,节能减排。各园区建设中,注重加强环境监管,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目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已在我国全面启动。不久前,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也都通过了三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家论证。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共同研究探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有关问题,更是对全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指导和部署。可以预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必将有力地提高开发区经济增长质量、优化环境、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下一步三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各类开发区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三部门将联合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鼓励开发区发展生态工业的经济政策,通过优惠税收、贷款、财政补贴、土地利用等方式,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对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
  
  二是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分类指导,促进节能减排的深入开展。
  
  三是加强环境监管,促进开发区生态工业健康发展。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规划、源头和产业布局入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开发区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强化绿色招商。同时,加快环境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工作,将“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作为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
  
  四是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园区生态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绩效评估,加强园区建设的现场检查和业务指导。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年度总结制度,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动态管理体系。
  
  五是加强和鼓励技术研发,解决生态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大力支持和鼓励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将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纳入科技计划,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和示范推广。
  
  六是加强宣传培训,形成有利于生态工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二:

商务部马秀红副部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王治平副市长,尊敬的傅雯娟副部长、曹健林副部长,各位开发区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同志们: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首先,我代表商务部向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遇难同胞的家属和灾区人民表示亲切慰问。目前,商务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大批救灾物资运抵灾区。今天到会的有全国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工作贡献力量。我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有序有效指挥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一定能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商务部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同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共同开展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结合当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我对加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谈几点意见,供会议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和亲切关怀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自1984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级开发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等方面,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开放型多功能综合产业园区。
  
  2007年,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96亿元,工业增加值9199.7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38426.3亿元,税收收入2036.8亿元,出口1780.8亿美元,进口152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3.2亿美元,依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5%、24.1%、27.3%、29.7%、19.3%、14.2%和17.8%。地区生产总值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高于全国增幅14和4.2个百分点。
  
  当前,国家级开发区发展面临税收政策调整、资源和能源紧缺、环保标准提高等新的形势。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增创新的发展优势是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级开发区要坚持国务院确定的“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开发区。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开发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开发区放在开发区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促进土地等各种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开发区。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对现有开发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产业生态链网,率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率先垂范,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与工作机制,不但对于国家级开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为全国其他各类工业聚集区和全国生态建设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进而为实现国家的生态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加强领导,务实推进
  
  一直以来,商务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在2006年商务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开发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国家级开发区要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07年,商务部会同环境保护部制订下发了《关于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从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绿色招商,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企业节能减排主体作用,推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加快中介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控力度以及建立健全问责制和考核制度等十个方面提出推动相关工作的具体意见。通过这些工作,推动开发区在强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注重区域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2007年,商务部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与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共同研究拟订了工作通知、管理办法,及时向国务院报告进展情况。今年,三部门继续联合开展一系列工作,还将根据这次会议的情况研究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经过几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先后已批准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天津、大连、烟台、福州、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开发区生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家园区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月,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论证。总的来说,国家级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正在健康有序的展开。
  
  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加强组织,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强化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在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同时,要强化绿色招商和环保前置审批;要加强基础和集中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要树立典型,引导企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
  
  三、明确目标,措施有力
  
  通过三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共同努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目前为止,已批准26个开发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东部地区最先启动创建工作的开发区,经过几年的努力,不少已具备考核验收和命名的条件。三个部门制订实施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但应看到,这项工作仍处起步阶段,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任重而道远。
  
  下一步,商务部将与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部一起继续推进此项工作。首先,要研究制定政策,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等方面研究配套的支持和鼓励措施;第二,按照程序和标准对完成创建工作的开发区进行验收,并对验收合格的创建单位共同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第三,要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指标设置和管理办法,改进工作方法,使其更加贴合开发区的建设实际,体现分类指导原则;第四,要发挥已创建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宣传,对尚未制定建设规划的开发区,特别是中西部开发区给予培训指导,支持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启动创建工作。
  
  国家级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按照三部门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首先,要加快产业升级、布局优化,增加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在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互补的生态工业网链,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同时,要加强和规范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制度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绿色招商,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此外,在污染控制和减排方面,国家级开发区应当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已经批准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要把创建作为推动开发区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机遇,切切实实按照规划和标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尽快开展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
  
  我相信,在三部门的联合推动和各类开发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必将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在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三部门通过此项工作形成的有效的联合工作机制,对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条例的制订,指导国家级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作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得到了各地政府、环保、商务、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天津市有关部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此次会议提供了精心的安排和会务组织工作,新闻界的朋友也专程到会,我代表商务部表示感谢!
  
  最后,预祝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谢谢大家!





附件三:

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傅部长、马部长、王市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这是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学技术部三部门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组织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谨代表科学技术部对各位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向大会承办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知道,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科技部也与环境保护部、商务部一样,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整合科技资源、发挥科技优势,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今天是全国哀悼日,我们向遇难者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来自灾区的与会同志表示诚挚的慰问,我们只有加倍努力的工作,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从温饱不足逐步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此长期下去,将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的被动局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一重大课题引起了全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也包括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忧虑。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奋斗目标。在今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工业聚集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两大类园区,所谓工业园(Industry Zone)和科学园(Science Park)在同一目标下统一标准的一致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学技术部三部门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联合推动这一工作。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我们三部门将同心协力,把这一工作广泛深入地推动下去。
  
  今年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建区二十周年,也是以其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二十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的统计,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5.4万亿元,工业总产值4.4万亿元;国家高新区的R&D总投入已接近全国R&D投入的40%,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探索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家高新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探索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
  
  国家高新区从建设之初,就比较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动环境优美、绿色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去年国家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目前已有2/3的国家高新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科学技术部作为国家高新区的归口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在国家高新区内的开展。截止目前,苏州高新区已经被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技部三部门联合批准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无锡高新区正在创建之中,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华苑产业区和昆明高新区的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我们希望更多的高新区能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今年4月18日,中关村科技园举行生态型园区建设启动大会,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通过优惠政策,产业规划和资金扶持等手段,全力打造环境保护产业集群发展。
  
  大家都知道科技部是抓科技发展的,而科技发展的重点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最紧迫、最重大需求中的科技问题。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需要在体制和机制及政策方面系统推进。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进行了重点安排。同时,科技部也推出了《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针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提出了具体行动目标:我们要推广200项成熟节能减排技术、实施50项重大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攻克300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国家节能减排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平台建设,部署并完善节能减排方面的5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高国家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大批项目正在准备,一些已经启动;也得到了各地区、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和科技队伍的热烈响应与积极支持。希望各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试点园区的积极参与,把国家目标、地方需求和区域产业特色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为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这次会议,有相关省市环保、商务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有来自所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试点园区的从事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工作的同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展示自己、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相信大家一定会各有收获,不虚此行。相信本次会议的举行一定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进程。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附件四:



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建设 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报告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同志们:
  
  今天,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在这里召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刚才,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的部领导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已获批准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行了授牌,会议还将交流和总结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初步成果,讨论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一下阶段的工作。下面,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委托,我就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谈以下几点。
  
  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4月27日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典型地区、典型企业、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决定共同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
  
  迄今为止,已批准建设2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26个园区中,按照类型划分:综合类园区17个,占总数的65%,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保税区1个,环保产业园1个,省级工业园区6个;行业类园区8个,占总数的31%,覆盖了制糖、电解铝、盐化工、矿山开采、磷煤化工、海洋化工、钢铁和煤化工等行业;静脉产业类园区1个,占总数的4%。按照地区划分,东部地区19个,占总数的73%;中西部地区7个,占总数的27%。
  
  伴随着各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热情不断高涨,近年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设也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开始,颁布了一批标准和指南,包括《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3-2006)、《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4-2006)、《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HJ/T 409-2007),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出台,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指导,并推动了各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根据三部门《通知》精神,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组成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审核、命名和综合协调工作,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日常工作。今年3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行了现场验收。根据专家验收意见和公示情况,三部门批准上述3个园区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近日,我们还组织召开了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的专家论证会,四个园区的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论证。可以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路线指引下,三部门联手推进,标志着我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快发展期。
  
  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中,各单位紧密结合园区特点,已经探索、总结出许多成功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规划先行是前提。这是我们总结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各单位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都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此同时,编制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用于指导园区建设工作。天津开发区在规划中明确了生态工业园发展和定位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
  
  (二)政策引导,制度保障
  
  生态工业建设是一种新鲜事物,必要的政策鼓励、引导和制度保障非常重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制定了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工作意见,提出了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苏州高新区发挥技改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导向作用,吸收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向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项目;扶持苏钢集团、宝化碳黑等重点耗能企业淘汰能耗大、效益差、污染高的设备和产品。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了《绿色建筑评奖办法》,促进园区内绿色建筑的推广。无锡新区、苏州高新区等积极推行企业绿色采购。无锡新区有几十家企业建立了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核及ISO14001认证的产品,并对下游供应商实施严格的绿色采购制度。
  
  (三)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一是实施补链项目,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无锡新区针对电子信息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缺少核心技术研发,产业结构缺乏柔性的问题,大力引进半导体晶元和研发企业,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由于这些重量级项目的引进,吸引了上下游补链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强化绿色招商和环保前置审批,重点引进“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项目,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来对4450个项目进行了环保审批,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80多个,涉及投资金额5亿多美元。
  
  二是发展静脉产业,推进废物循环代谢链形成。苏州高新区针对电子类企业含重金属废弃物多的特点,引进日本同和矿业,回收贵金属,解决电子废物的综合利用问题。如利用湿法从电镀废液和旧线路板、CPU等电子废品中提炼出黄金,既重复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又产生了经济效益。苏州工业园区针对区内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业密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了日本瑞环化工、台湾美加金属、佳龙科技等高水平的资源回收公司,建立了以电子废物回收利用为主体的静脉产业链。
  
  三是加强基础和集中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区域中水回用、污泥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天津开发区在国内率先采用连续微滤和反渗透组合工艺建设中水回用工程。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再生水的水质标准,将再生水回用到工业高端用户,区内一些企业利用高纯度中水进行工艺生产,彻底改变了传统回用水在冲洗厕所、园林绿化、工业冷却等低端、小规模的应用局面,使再生水真正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资源,实现了循环经济理念。长三角地区水量充足,但水质性缺水严重。有关开发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注重中水回用。如苏州工业园区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区域性中水回用项目,一期工程1万吨/日的中水供蓝天热电厂作为冷却补给水使用。
  
  在污泥和废物资源化方面。无锡新区无锡益多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是省政府批准的第一家综合利用处理生活垃圾的环保热电厂示范工程,主要对新区及市部分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苏州工业园区投资2000万元引进德国安德里茨污泥干化设施,干化污泥送金华盛纸业公司热电厂用于焚烧发电。
  
  四是在企业层次开展清洁生产,推动废物减量化和源头控制。金桥出口加工区借鉴国外“废物最小化俱乐部”经验,成立了生态俱乐部,组织园区内企业环境负责人或老总与国内外专家定期交流环境管理、资源节约、污染减排、废物交换等想法和做法。苏州高新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企业试点,及时推广佳能、爱普生、明基、华硕等10多家不同行业试点企业经验,开展试点企业绿色巡礼活动。
  
  (四)强化监管,节能减排
  
  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最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各园区建设中,注重加强环境监管,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无锡新区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查“未批先建”和已批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同时对化工、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开展“升级达标”工作。针对一些企业生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老化、排水不能稳定达标,总量超标等问题,下达限期治理通知书。通过整改,重点污染的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各园区资源、环境绩效不断提高,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当前,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应该看到,在思想认识、法律法规、技术进步、园区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够。一些开发区还没有看到和认识到发展生态工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一些开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尚有待提高,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心中无数,对国际上“绿色革命”和“绿色壁垒”的认识不高。二是法规政策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鼓励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调控、财税金融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比较缺失。一些园区补链项目的引进遭遇政策冲突的尴尬,受政策的限制,一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补链项目无法引进、无法运转。三是技术创新不足。目前我国与生态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尚显薄弱,生态工业链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缺少技术支撑,制约了先进理念、管理和工具的有效发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四是部分园区创建工作停滞不前。目前部分得到创建批复的园区存在发育不良,园区建设工作停滞不前的情况。其中,有些是由于组织机构或法人单位变化造成的;有些是由于园区创建基础条件不成熟,与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有些是由于园区管理者对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不足,建设目标不明确,动机不正确,得到批复后就将工作搁置。
  
  此外,各园区由于自身的管理机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能源短缺,可利用土地不足,原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生态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充分认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表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及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和结构柔性等优势,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二)生态工业园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主题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级开发区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商务部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开发区,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生态环保、节约集约用地、社会保障等内容纳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统计制度和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科技部也要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二次”创业中,在产业发展内涵上,按照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国家高新区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有利于国家级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开发区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节能减排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开发区是工业集中区,节能减排任务十分关键和繁重。国家级开发区和其他各类开发区应该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生态工业是区域层次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开发区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开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
  
  (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对全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具有示范意义
  
  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对于全国各类各级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也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工业园区数量较多。工业园区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少数工业园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实行“扎口式”封闭管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不断。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执法检查中,共检查工业园区1900多个、园区企业近3万家,查处违法企业4000多家。2007年5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对陕西、安徽、广西等地工业园区的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更为严重。上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影响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国家级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可以促进各类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可以有效地带动省市级开发区的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三部门联合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开展此项工作,对近期工作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领导重视,加快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各国家级开发区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角度,提升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认识。要根据开发区自身条件,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请创建示范园区的开发区,要成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机构,切实加强园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开发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动员部署创建工作,要将创建工作各项任务、措施,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明确责任,加强考核。
  
  (二)注重规划编制,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是园区创建的重要依据和技术基础。要按照三部门《通知》规定的《建设规划和技术报告编制指南》编制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建设规划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等纳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使规划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三)加强政策扶持,鼓励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实践
  
  研究制定鼓励开发区发展生态工业的经济政策,通过优惠税收、贷款、财政补贴、土地利用等方式,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对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的工业园区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三部门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开发区特点,研究制定鼓励不同行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投资、税收和价格政策。拓展园区融资渠道,在政策上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研究制定鼓励南方、北方不同地区水的梯级利用、中水回用的投资、税收和价格政策。研究制定不同行业企业的产品延伸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鼓励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政策措施。
  
  (四)加强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一是加快国家级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建设。国家级开发区是当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重点。我国目前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家。要通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在国家级开发区内部及区外不同产业、企业之间构建生态工业链网,实现产业升级、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排效果,促进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二是鼓励省市级开发区广泛开展生态工业实践。各省市级开发区应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要鼓励有条件的省市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批准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是加强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要根据推进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在重点行业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随着废物问题的逐步突出,废弃资源再生利用日显重要,今后要加强对静脉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导。要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提出国家静脉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培育和建设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五)加强环境监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加强开发区环保机构和制度建设。在环境管理薄弱的开发区,设立环境管理专门机构,增加环境管理人员。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活动,以解决环境管理力量的不足和被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大这一逐渐凸现的矛盾。
  
  二是强化开发区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依法对开发区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没有执行环评的经济开发区和各类开发区责令补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区域规划环评,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规划、源头和产业布局入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引导开发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防止开发区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严格环境准入,强化绿色招商。开发区招商引资时,要按功能定位和生态链框架,有选择地进行补链招商,集中吸纳同类企业,促进产业链群形成,积极推动企业自发配套,促进补链工程的实施。以符合生态产业链群的企业引进为重点,将不符合产业导向、易造成环境污染、能耗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的企业拒之门外。
  
  四是加快环境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的制定。要严格环境标准,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促进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工艺和技术;组织制定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指导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要制订和完善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将“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无害化”作为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各地要加强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六)完善管理体系,推动园区生态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验收工作。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已有不少单位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积极效果,完成了规划预期的阶段目标。三部门将根据《通知》要求,对条件成熟的单位,组织对园区的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命名。验收过程,要遵循“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和对环境保护从严要求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真正体现示范作用。
  
  二是对已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园区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绩效评估,加强园区建设的现场检查和业务指导。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年度总结制度,完善生态工业园区动态管理体系。定期组织交流会议,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通过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和验收工作的经验的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管理办法,健全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要根据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时地对试行中的各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修订完善。
  
  (七)加强科学研究,突破生态工业发展的关键补链技术
  
  生态工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开采、生产、资源再生各个环节,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于单个企业或开发区而言,难以独立解决整条链条中资源循环利用遇到的所有技术问题。因此,国家应大力支持和鼓励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将具有全局性、普遍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纳入科技计划,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和示范推广。要组织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和企业,大力开展生态工业技术、理论和实践科研工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生态工业支撑体系,筛选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生态工业技术,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八)加强宣传培训,形成有利于生态工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各级环保、商务和科技管理部门要大力开展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和教育。促使园区管理者改变理念,清楚认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对园区和周边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制定生态工业发展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对各级开发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引导和组织媒体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各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实施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意义。申请参加示范的开发区和园区,要按照三部门《通知》要求,编制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后,切实按照规划内容进行实施。要定期汇报园区建设的进展,即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绩效,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同志们,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附件五: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讲话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全国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共同召开了这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初步成果和经验,研究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和工作,对今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代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这次会议做个总结,主要谈以下四点: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会议总结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全面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内容非常充实。
  
  昨天上午,傅雯娟、马秀红、曹健林副部长分别代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做了重要讲话,并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授牌。胥司长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下午,与会代表围绕三位部领导的讲话和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今天上午,苏州工业园区等5个开发区的代表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经验,做了很好的发言。刚才,五个组的召集人分别汇报了分组讨论的情况。
  
  两天来,大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对做好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将认真加以研究。作为会议承办单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服务,协办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市环保局也承担了大量的会务组织工作。在此,我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参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会议取得的成效
  
  尽管这次会议时间不长,但大家反映收获很大,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一是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认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工业聚集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开发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部门共同召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第二是总结了经验,交流了工作。从2000年至今已批准创建了2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其中三个园区已获三部门批准认定。创建工作几年的实践表明,领导重视是前提,规划先行是基础,政策制度是保障,狠抓落实是关键,对与会代表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三是提出了目标,明确了任务。会议从加强领导,注重规划编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分类指导和环境监管,完善管理体系,重视科学研究,强化宣传培训等八个方面,提出加快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要求,对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建议。
  
  在分组讨论中,大家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创建重要性的认识。有一种观念认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事情。随着全国产业转移,自己刚刚开始发展,有待形成产业规模,尚不到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的阶段,此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影响园区的发展。这种理解是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误解。生态工业主要是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不仅仅是标准和门槛的问题。事实证明,企业生产不配套,产业布局不合理已严重制约了一些现有开发区的发展,亟待进行调整和改造。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开发区,特别是中西部开发区,应尽快将这项工作列入计划。
  
  二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我们要求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由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但大多数园区目前仅仅由管委会的一个部门甚至一两个人负责,其余部门参与力度不够。生态园区建设工作既涉及区内企业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更涉及招商、项目审批和科研开发,是实现产业集聚、升级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层面,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在省市、园区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加强配合。
  
  三是规划的制订和实施。目前一些园区仍未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一些园区在规划编制中,基础数据不足、不准确,或者没有抓住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没有相应的措施。上述问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我们要求各开发区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编制及实施。
  
  四是关于资金和政策扶持。在讨论中,大家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政策问题。一些开发区担忧,自己既没有生态园区建设的工作基础,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在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昨天三位部领导讲话和胥司长的发言中都讲到,下一步三部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相关政策的制订,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五是结合实际,完善相关标准。自2006年综合类、行业类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试行标准,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颁布出台后,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同开发区的产业基础、资源和环境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试行标准也存在着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问题。例如,标准中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中水回用两个指标,对发展基础较好园区的速度要求,以及南方富水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情况考虑较少,存在着实际操作问题。对此,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组织专家进行了标准修订的论证工作,争取尽快发布。
  
  六是关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一些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有园区提出建议国家加强对这些技术研发的支持,科技部已经在节能减排科技专项中做出了相关安排。
  
  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三部门全面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我代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希望各开发区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特别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等内容,围绕 在我国,对外担保是或有外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国际经验和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对外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实际外债,可能造成资金大量流出,进而引发债务和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套外债管理体系:发改委汇总规划并负责中长期外债审批;财政部负责主权外债借入、转贷和偿还;人民银行负责金融市场包括本外币管理;外管局(作为央行组成部门)具体负责外债登记及债务信息发布,并负责短期外债、金融机构外债及或有负债的审批或登记。

一、对外担保定义的沿革
我国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定义了对外担保的原始模式:对外担保是境内担保人以出具对外保证,或按照担保法规定对外抵押、动产对外质押或权利对外质押等方式,向境外机构或者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承诺。当债务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偿付债务时,由担保人履行偿付义务。简言之,即境内担保人向境外机构或者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等债权人担保,债务人是否为境内法人在所不问。
随即公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称实施细则)将对外担保做了扩大解释:根据该实施细则第47条,境内担保人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人提供的担保;境内担保人为境外机构向境内金融机构离岸中心融资所提供的担保;经境内金融机构离岸中心作为担保人提供的离岸项下对外担保等情况均应纳入对外担保的范畴。
2004年起,《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又对涉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对外担保问题做出了修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担保人的,仍为对外担保;但境内担保人对境内债务人向境内外资担保的,不再视为对外担保。
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以下称39号文)再次重申,对外担保指境内机构以保证、抵押或者质押等形式向境外机构担保境内外债务人债务履行。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如被担保人为境外机构、而担保受益人为境内机构,视同对外担保管理。

二、跨境融资担保的实务形式
根据前文分析,在将外管局批准的境内金融机构离岸中心视为境外机构的前提下,考虑到三个主体(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均有境内、境外两种可能的身份,贷款币种有外汇和人民币两种可能,现将涉及对外担保(以下论述均为融资性对外担保)的可能情形明确如下:
1. 境外银行向境内债务人提供外汇融资,境内机构作为担保人(原始模式)。
这是境内企业利用对外担保举借外债的最基本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境内担保人为自身对外债务或其他对外付款义务提供担保的,不受对外担保相关资格条件的限制,不需要纳入指标管理或向外汇局申请逐笔核准,但应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对外担保定期备案或逐笔登记。若发生对外担保履约,境内非银行担保人应向外汇局申请逐笔核准。
2. 境外银行向境外债务人提供外汇融资,境内机构作为担保人(内保外贷)。
该结构是境外投资的常见方式,实务中称为“内保外贷”。原始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境内经营性工商企业在向外管进行或有外债申请和登记时存在诸多限制。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内保外贷应运而生:境内工商企业(通常为境外借款人的母公司)向境内银行(境内担保银行)提出申请并提供反担保,由境内银行为境外借款人提供融资担保,由境外借款人向境外银行融资。
内保外贷形式上其与原始模式类似,不过境内担保人由境内实际用款的非金融机构变更为境内担保银行。该模式有两大优点:
首先,借助境内母公司实力支持境外子公司进行外汇借款,将境内企业的外汇监管转化为境内担保银行的外汇监管。换言之,内保外贷属于境内担保银行的对外担保,外管局对境内银行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实行余额管理,依据本外币合并的实收资本、营运资金、外汇净资产规模、上年度对外担保履约和对外担保合规情况、执行外汇管理规定考核情况、当年度业务发展计划、当年度国家国际收支状况和政策调控需要等指标按年度为银行核定余额指标 。在外汇局核定的指标内,银行可自行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无须逐笔向外汇局申请核准。
其次,外管局放松了对境内反担保的监管。根据39号文第十八条,境内银行按对外担保规定为境外债务人提供对外担保时,其他境内机构向提供对外担保的境内银行提供反担保,不按对外担保进行管理,但需符合相关外汇管理规定。即境内银行内保外贷时,要求境内机构(一般是境外借款人的关联公司)为境内银行提供反担保,该境内反担保不视为对外担保。
在海外并购为背景的内保外贷业务中,国内银行是境内担保人,向境外融资银行出具融资保函,由境外银行向境内企业的境外全资SPV贷款。值得注意的合规风险是,根据外管规定境内银行提供的融资性对外担保项下的主债务资金不得以借贷、直投或证券投资等形式调入境内使用。境内担保银行在开立融资性保函时应当详细审核境外融资协议的支付路经、资金使用用途等条款是否符合外管规定。一方面我行出具融资保函后并不能真正控制境外资金流向,审查用途是我行向境内外管交待的重要证据;二是境外银行一般注重合同信誉,改变资金用途或路径对境外融资银行风险很大,一般不会得到允许。
3. 境内银行向境内债务人提供外汇融资或人民币融资,境外机构作为担保人。(外保内贷)
此情况在实务中被称为外保内贷,即境外银行出具融资性担保给境内银行,境内银行为境内企业提供贷款;同时,境内借款人可能需要向境外担保人提供反担保。外保内贷包含着境内银行的或有负债外汇监管和境内债务人反担保项下的对外担保外汇监管。
外保内贷有诸多优势:境内贷款可能为境内外汇贷款,也可能为境内人民币贷款;可以借助境外公司的实力支持境内公司的发展;境外公司的外汇资金在不调入境内并享有境外高收益的情况下,作为境内贷款的反担保条件;境外反担保资金无须汇入国内,免除资金退出时的外汇管制。
从境内借款人角度看,外保内贷也是有限制条件的,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境内中资企业向境内金融机构借用贷款不得接受境外机构或个人提供的担保。该业务目前主要限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银行需要审核外资企业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短期外债余额以及境外机构担保履约额之和是否超过其“投注差”;一旦超过投注差,超出部分没法结汇。
从境内借款人提供反担保的角度看,根据39号文第十八条,境内机构向境外担保人提供的反担保的,按对外担保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担保标的是境内资产,或未来涉及购汇承担反担保责任,或未来涉及外汇汇出境外承担反担保责任,境内借款人应当注意履行相关对外担保义务。
从境内银行角度看,应当注意或有负债的外管登记制度。原汇发[2005]26号文已经被汇发[2005]74号所取代,即境内贷款项下接受境外担保由债务人逐笔事前登记改为债权人定期登记;并且境内贷款项下境外担保由按签约额改为按履约额纳入外债管理。既可以看出我国外管资本项目监管的逐渐宽松,也应关注新加给债权人银行的登记义务。
4. 境内银行向境外债务人提供外汇融资,境内机构作为担保人(扩展模式-外汇贷款)。
此种对外担保类型来自于实施细则第47条的扩展解释。此类型对外担保同内保外贷一样,也是境外投资贷款的常见形式。如境内母公司在境外成立子公司或SPV公司,以后者作为借款人向国内银行申请外汇贷款,境内母公司向国内银行提供担保。
实施细则将被担保人身份严格限定在境内机构和境外投资企业 ,境内母公司只能为其境外投资企业中的中方投资比例部分对外债务提供担保 。随着39号文的出台,被担保人的资格条件得以放宽:(1) 境内非金融机构提供对外担保时,被担保人从境内企业的境内外一级子公司扩大为担保人按照规定程序在境内外设立、持股或间接持股的企业。(2) 取消了当被担保人为境外合资企业时,只能按出资比例提供担保的相关要求。(3) 放宽被担保人财务指标,亏损企业或无经营记录企业也可作为被担保人。担保行为本身就是市场判断,为亏损企业进行担保时企业应当承担注意义务,而非外管不分具体情况一概禁止;为特定项目设立的SPV一般情况均无财务经营记录,禁止无财务记录的SPV作为被担保人为跨国项目融资带来诸多困难。
5. 境内银行向境外债务人提供人民币贷款,境内机构作为担保人(扩展模式-人民币贷款)。
此类型与前述外汇贷款扩展模式的微小区别是贷款以人民币计价且人民币在中国境内流动。由于人民币在境外无法流通,此类型贷款基本以境内银行的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买方信贷形式进行,境内企业可能需要为境外借款人提供担保。人民币资金并不出境,而是按照合同约定由境内银行直接支付给借款人所购产品或服务的中国卖方。
该种情形下,担保人为境外借款人向境内债权人提供的担保是否属于《实施细则》47条规定的对外担保值得讨论。2002年,外管局资本项目司通过汇便函[2002]4号的形式已经确认:对外优惠贷款以人民币计值,境内机构为境外债务人提供的担保亦以人民币计值,担保履约时不形成对外债务,也不形成对境内机构的外币债务,因此此类担保无需经外汇局审批,也无需办理对外担保登记手续。针对非优惠性的出口信贷,该便函虽然并为直接确认,但如果贷款币种为人民币,应当同样符合该便函的精神,进而不需对外担保的一系列程序。建议境内银行凭借该便函向有管辖权的外管机构咨询、解释,以获得确认。
6. 境内银行向境外债务人提供外汇融资,境外机构作为担保人。
一般来讲,此种业务类型属于境内银行参与的纯粹国际融资游戏,应属于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债务人的自营外汇贷款,相关担保应在担保关系所在国完善公示、登记手续,而不属于我国外管局监管的境内对外担保。但如果将经外管批准的境内银行的离岸中心视为境外机构,则该离岸中心为境外债务人向境内银行提供的担保属于《实施细则》47条第4款规定的对外担保。
另一方面,根据39号文第十八条,境内机构(一般为境外借款人的国内关联公司)向境外担保人(一般为境外金融机构)提供的反担保的,按对外担保进行管理。

三、对外担保的监管及违规后果
1. 我国根据担保人不同身份实行不同的对外担保监管方式。
针对境内银行担保人,外管局实行报批余额、余额管理、不再履约核准的制度。针对境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外管局对被担保人条件设定了严格限制,实行履约核准制度,并在余额问题上区别对待。
外管局规定了针对“特定”境内企业的额度管理制度,在余额指标内,企业可自行提供一般的对外担保,无须逐笔向外管局申请核准。39号文对“特定的”标准定义为对外担保业务笔数较多、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担保人为企业的,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外汇局为企业核定的余额指标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长远看,该规定会对银行的内保外贷业务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尚未细化外管的核定标准、外管核定的态度未知,暂不会产生动摇内保外贷的优势地位。
无法获得“特定”企业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需要逐笔申请核准、逐笔登记对外担保。
2. 违规后果
对外担保未获批准、未按时登记、重大事项变更未及时更新登记等事件将主要导致三种法律后果。
1) 合同无效
《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担保人未经批准擅自出具对外担保,其对外出具担保合同无效。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6条明确规定了5种情况下一概认定对外担保合同无效:(一)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对外担保的;(二)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登记,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三)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的;(四)无权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无外汇收入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提供外汇担保的;(五)主合同变更或者债权人将对外担保合同项下的权利转让,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 外汇行政责任
根据《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和汇发[2005]61号文,担保人违规出具对外担保的,将面临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或者撤销担保人对外担保业务的行政处罚。
银行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的,外管局将进行余额管理下业务合规检查,银行违规的将按外汇条例进行处罚。企业是对外担保人的融资业务,即使融资银行并非直接被处罚人,仍然难辞其咎。
3) 履约障碍
39号文取消了银行对外担保履约核准,该核准一直以来是惩罚不进行对外担保审批和登记利器之一。境内银行无论提供融资性对外担保还是非融资性对外担保,若发生对外履约,均可自行办理对外担保履约项下的对外支付。
但其他类型主体对外担保履约仍须向所在地外汇局逐笔申请核准,其办理对外担保履约时可以购汇。39号文还规定,境内企业作为担保人或反担保人的,其向债务人追偿所得资金为外汇的,经外汇局核准后可以办理结汇。因此,境内企业对外担保违规可能导致需要履行担保责任时无法购汇履约,或者导致履约后向债务人追偿所得外汇资金无法合法结汇。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